2008年3月19日 星期三

趨勢

講到趨勢你會想到什麼?

看到趨勢兩個字,我第一個想到的是,趨勢科技(爆炸...)。其實不是拉,我說的是未來的趨勢,大家聽到爛常常在講,國際化。所謂的國際化,意味著跨出國界,在原本的地方連結向外,各自都離開地理疆界才能執行的限制。

會想到這件事情,跟我最近在做的事有關,從決定要出國,開始收集相關資料,大約經過十個月,一直在想有沒有比較方便的辦法,又或者,為什麼各國認證天差地遠?能不能有一張執照是通用的,有個學歷、學程是承認的,或是有個大家都認同的認證嗎?

還是反過來,有沒有人想過,自身的國際化,做到上述的一些功能,可以幫助他增加優勢?我覺得有,所以有護理仲介,隨著放射師飽和,也開始考慮藉助台勞仲介以增加競爭機會的趨勢。從放射師全國聯合工會和某家美國仲介公司一起合辦美國MRI專科認證(因為不算放射領域所以不需要受放射師課程和法規、執照限制,想要藉此滑壘過關),在美國職業學校接受MRI課程以準備考認證考,變成一種考量,就知道大家的確開始思考向外發展的可行性。

以我所知為例,美國放射師學會(ARRT)承認學程的學校,地點包含澳洲和加拿大的一些放射師學校,換句話說,除了進入美國本土,是有可能讓ARRT接受外國學程的,假設今天台灣有一間放射系所的學程,除了台灣本身認可,也受美國或者其他國家、甚至歐盟認可(更好,一口氣十三國!),這麼一來,該系所的學生勢必有更大的競爭力。未來,該校可能因此有更大的名氣,或者能夠有更好的招生優勢。不論是校方和學生,都可以在質和量上都有更好的選擇,雖然一開始花費的成本會較區域辦學來得高,但是長遠看來,將可能成為一個不錯的投資。放眼歐盟,許多外國學生想要讀醫學系,往往先選擇低消費國家,或者較有入取可能的區域就讀,隨後再考通用執照。為此已經有許多人遠赴當地,證明市場的確有這種需求。有消費就有生意,的確是可以評估的方法。

但是,國際化往往是個長時間的投資和過程,在習慣速戰速決的台灣,是不是有學校願意嘗試投資這樣的另一條路。真正的國際化,並不是要人來就我,如何說服別人肯定台灣的價值,認可你的品牌,變成是一個門檻。台灣的確是個小區域的地方,如何像芬蘭或者新加坡又或者韓國、杜拜一樣,找到自己的風格和定義路線,除非台灣認清事實,否則不會有共識。

除非嗅到未來的趨勢,而且自覺,沒有人會想要改變。改變需要認清和決心才能支撐經過的痛苦,至少我這樣覺得。

最近在選舉,常常聽到一中一台、一個中國下的貿易共同市場(一中共同市場是這個意思嗎?那到底要寫MIC 還是MIT? 還是MIROC?我不太喜歡台灣貨中國貨分不清楚,香港就是個連座法的好例子,搞得現在沒人喜歡香港貨,當然很多香港貨也是從大陸來的啦...貪便宜就不能怪人家,只能怪自家有人愛牌子不愛品質堅持,讓大家一起下水。),我只是一直覺得很奇怪,你要台,人家就跟你台嗎?

根據之前去逛的經驗,中國成衣工廠銷售目的地遍佈全球,除了自家國內四十億人口,一人買一支牙刷,一支牙刷賺一塊,就有四十億,台灣兩千兩百萬人全都買,一支賺20塊,也才四億四千萬,其他國家,外銷歐美或者俄羅斯,基本上,市場都比台灣大。

以台灣為市場,我家為例子,一個區域型經貿活動(就是中盤商XD)來說,每樣單品的量不會需要到可以開一條生產線,一個單品八百一千件算是多了,但是對對方工廠而言,沒有三萬件還開一條生產線給你,他很虧。
以成衣市場來說,一件衣服的流動時間大約是兩個月,再多就換季了,又或者要等到下一次,可能是十年後,再次流行。以台灣銷售的趨勢來看,韓國和雜誌的影響很深,很多媽媽都已經買不到印花布了,衣服越來越偏向年輕化,為什麼沒有在地口味的衣服? 一來是是國際趨勢,媽媽們請接受大眾衣服品味改變的事實,二來是少數服從多數,抱歉,你是弱勢市場,所以只好跟著『大眾』穿,跟著『品味』走。基本上,從亨利福特之後,量大銷售佳的產品一直佔了市場優勢,沒錯,就是市場。

反過來看,台灣為市場,中國沒道理要遷就你。套句當地商人的話,『呃...基本上,我們現在比較少接台灣客人的單,因為我們比較多外銷到歐美地區,還有俄羅斯的客人,他們的訂單量比較大,我們工廠通常都專接他們的單子了。』

如果以台灣本位來看未來市場,是不是該考量除了中國,還有哪裡可去?歐盟的會員考量包含政治體是否為民主體制,者也是為什麼不是每個歐洲國家都允許加入的原因,當然還要考量當地原先的幣值和歐元匯率差等其他複雜因素,雖說中國市場是未來趨勢中的一塊大餅,但反過來看,如果台灣只有荷蘭的大小,該在意的應該是怎麼樣的產品或者經濟活動?再加上民生自主考量,還有什麼需要存活?坦白說,如果台灣的米食蔬果農業正好只夠自給自足,那我覺得也OK,因為你自己家就可以養活自己,還不賴,但同樣的,這樣也表示台灣很多人要轉業了,因為台灣的農產產量,不止可以餵飽自己,還需要其他市場。如果今天荷蘭是以相同的產品拼大賣場價格為策略,那麼他就不會在五年內打敗台灣的蘭花市場,奪走蘭花王國的頭銜(嗚嗚嗚~荷蘭給我還來!!)。如果大家走哪你就走哪,專挑簡單的地方去,套句最近學來的話,『踏入門檻低』的市場,想要便宜有市場又量大,那我覺得,還是不要以台灣人的名義當商人好了,不太方便。雖然台灣課稅少,但是以現況來看,身份不太方便。連打個球都不能亮國旗,更別提其他要賺人家錢的事情,嘖。除了想要駕馭大中華,得想想有沒有什麼其他的方法可以幫助你講話比較大聲。看來,至少不是開放台灣市場給中國出口貿易這種辦法。

沙漠中的杜拜會發展奢華觀光,是因為他們知道靠石油生存的日子有限,利用現有資源(就是有錢)來建立另一條財源;2008年的世界最有潛力國家芬蘭建立出自己的路,是因為知道自己有限,未來需要更有國際競爭力,所以他們從具有國際觀的教育下手;新加坡發展出國際觀光醫療和奢華航空服務,是因為國土只有台北那麼大,要賺,就一口氣賺大筆的錢,賺大家的錢。

如果未來的趨勢是地理界線模糊,如果台灣的未來維繫在世界市場,那麼貪方便而吃力的攻佔中國市場,不如利用現有資源好好經營,發展台灣的優勢,建立自己的品牌。雖然不喜歡當代工廠,但是無可否認的,這些代工經驗讓台灣發展出科技設備,除了硬體,進一步發展出相關IC、科技設計人才,如同說到北歐就想到設計(不得不的簡潔和實用特性),講到芬蘭就想到諾基亞(當然他們也在評估一個公司稅收養了大半個國家的風險),未來,沒有了代工(勞工)和外來技術移入的優勢,講到台灣會讓人想到什麼?

冰島的歌手碧玉(Bjork),可以為了聲援西藏從使放棄廣大的大陸市場(要想想一個省就多少人阿!這種人口密集度很難得了,除非你賣到印度去!現在唱片那麼難賣,美國又不景氣,歐洲聽眾又很機車XD...),台灣,要為了廣大的大陸市場放棄自我嗎?DKNY變成OKNY,真的差很多,質料跟設計其實不會比較差,缺少的,只是用時間和堅持去養出自己的品牌。套句蔣偉柏的話,『生意人是趴著做生意的』,自尊在商場上不重要,那麼,要不要考慮一下,除了一口氣來得快和多,怎麼樣可以讓錢賺得比較久?

不要看扁自己,也不要看大自己,要看清事實,合乎中道。然後繼續前進,聖經裡,型男保羅大叔說得好,『忘記背後努力面前,向著標竿直跑』。台灣沒那麼慘,也沒那麼強悍,拜託,搞清楚其他人在幹嘛是個還不賴事情。所以,應該要建議一下馬偕醫院,(他們想要設醫學院),利用除了董事會鬥爭以外的時間,花點精神透過長老會的系統跟各國連結一下,看看有沒有可能來個雙國家、三國家、多國家認證的學校...(感覺信義會比較辦得到,他們家的宗旨一開始就是專業服事,只可惜他們比較喜歡小規模的東西,跟德雷莎修女一樣...)。

想想這樣多省力阿,以台灣這個喜歡各種捷徑的市場來看,就算我的學費比較貴,分數比較高,只要畢業後,加考個語言認證,就可以額外考其他國家的執照,台灣除了自己的學生,還有各地僑生客戶群,不用再花一年半念一樣的東西,一聽就知道划算...。有沒有人要投資一下未來潛力辦學教師和贊助一下學校阿?這裡有個不錯的人才喔跟您推薦一下...。

0 我想說....: